AS电玩皇帝的圣旨怎么读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其实都读错了

发布时间:2023-12-29 15:49:36        次浏览

  AS电玩皇帝是九五之尊的皇帝,下达命令当然是一言九鼎的圣旨。圣旨代表了皇帝旨意,是至高无上的权威,书写格式当然有讲究,就先句读都不能有丝毫马虎。

  “诏”是上所以告下的一种通知,是正式的、公开性的官方文件,多用于国家大事、朝廷要务,以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”开头,特别重大时以“布告天下,咸使闻之”结尾。

  “制”是由皇帝亲自草拟或书写的圣旨,其格式与重要性不逊于“诏”,只是前者代表皇帝本人重视,而后者侧重于国家公务。制书以“奉天承运皇帝,制曰”开头。

  “诰”和“敕”都有告诫、勉励的意思,多用于封赠臣民等含有诫勉之意的事物。区别在于授予对象的等级不同,五品及以上用诰命,六品及以下用敕命。

  诰书多以“奉天诰命”开头,敕书多以“奉天承运皇帝,敕曰”或“皇帝敕曰”开头。

  “谕”有知晓、明白或使知晓、使明白的意思,这种圣旨不如前四种正式,用法也比较随意,分场合而定。

  写在纸上时,称“皇帝谕某某”、“皇帝敕谕某某”、“上谕”,或者直接“谕某某”。也有口头上的,称为“口谕”。一般用于某个具体的人、具体的事。

  圣旨通常由墨笔从右至左竖列楷书在绫锦织品上书写。文字大小不一,但字形方正、错落有致、竖成行、横不成列。

  行文中注意抬格,即遇到“皇帝”、“天子”等称谓,或“制曰”、“诏曰”等词汇时,抬一格(换新列书写,该称谓或词汇比其它列高出一格);

  遇到列祖列宗的庙号、谥号,或代表上天的词汇时,抬两格(换新列书写,该称谓比其它列高出两格)。

  最近,看了几部古装电视连续剧,皆见宣读圣旨的太监或官员总拿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开头,经一番“头脑风暴”后发现,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,其实明代才出现,且断句有误。

  历史上第一个发布圣旨的皇帝是秦始皇,他也是第一个自称“朕”的人,根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的记载:“命为‘制’,令为‘诏’”,他的玉玺刻着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大字。

  故而,那时候根本不叫“圣旨”,而是叫“制”或“诏”。秦始皇二十六诏书云: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,诸侯,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,乃诏丞相状、绾,发度量则不壹,歉疑者,皆明壹之。”

  这份收藏于陕西咸阳博物馆里的“秦始皇圣旨”告诉现代人,所谓的“圣旨”原本就没有统一的制式。

  汉承秦制,遂建立了一整套皇帝制度,天子称皇帝,也自称“朕”,其命令为“策书”“制书”“诏书”“戒书”,开场白一般为“某年某月某日,某皇帝……”《晋书·元帝纪》载,直到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“圣旨”开头,才出现“爱暨世祖,应天顺时,受兹明命”。

  《唐六典》卷八说,唐代所谓的“圣旨”有“册书、制书、慰劳制书、发日敕、敕旨、论事敕书、敕牒”等7种形式AS电玩,一般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、门下省严格审核后颁布,其开头往往有“门下”二字。

  自唐开始,皇帝非常注重“圣旨”的开头,认真琢磨用语AS电玩。唐肃宗即位赦书开头这样写:“朕闻圣人畏天命,帝者奉天时……”唐德宗即位册文开头加了“昊天有命,皇王受之”。

  圣旨大多数是使用文言文的,但也有一些例外,特别是在明初和元末。有些皇帝为了让百姓或军民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意思,就用白话文来颁发圣旨,比朱元璋、朱棣、朱厚熜等。

  朱棣是其中一个使用白话文圣旨较多的皇帝,他曾经在永乐四年下达了一道白话文圣旨,说他要去西番征讨,要求西番各族头目与他和睦相处,不要做歹勾当。这道圣旨的原文是这样的:奉天承运皇帝敕曰:俺汉人地面西边,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,与俺每好生近磨道,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,那汉每好意思,多曾到有。

  自我即了大位,恁笼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,知天道,向慕朝庭,俺见这好意思,与了名分。

  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敕里写得仔细回去,着他做昭信校尉、必里卫指挥司百户,世世子孙做勾当者。本族西番听管领着。若有不听管属的,将度治他,尔兵曹如敕毋怠。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,大概是这样的:奉天承运皇帝说:我们汉人的领土西边,在草原上的西番各族首领,都和我们相处得很好。

  我祖父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,那些汉人都很有好感,经常来朝贡。自从我登基以后,你们笼班不忘记我太祖皇帝的恩德,知道天命,向往朝廷,我看到这种好意思,就给你们封官。

  中书舍人就把我的话写在敕令里详细地送回去,让你做昭信校尉、必里卫指挥司百户,你的子孙也可以继承这个职务。

  你们本族的西番都要听你们管领。如果有不听从你们管理的,就用严厉的法度惩治他们,你们军官要按照敕令办事不要懈怠。

  但多数时候,圣旨不使用白话文,而使用文言文。圣旨作为皇帝的正式文书,通常使用文言文来表达皇帝的威严和权威。不过,圣旨的内容最后还是要依照皇帝本人的喜好来书写。

 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为帝,他先建造了一座“奉天殿”,目的是“以奉先灵”。正如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史料笔记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谓:“按太祖‘奉天’二字,实千古独见,万世不可易。

  以故《祖训》中云:皇帝所执大圭,上镂‘奉天法祖’四字,遇亲王尊行者,必手秉此圭,始受其拜。以至臣下诰、敕命中,必首云‘奉天承运皇帝’,太宗继之。”由此,皇帝圣旨开头的“奉天承运皇帝”六个字一直延续到清末。

  其实,“奉天承运”是修饰词,指代皇帝君权神授,受命于天。“诏曰”是诏告天下的意思,相当于现代的一种公文体裁。

  同时,自明代开始,皇帝圣旨开头“奉天承运皇帝”的后缀并非都是“诏曰”,有的用“敕曰”或“制曰”。故而,古装电视剧里按照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来宣读圣旨,属于以讹传讹。

  在众多影视剧里,我们常常会看着太监宣旨的场景:他们时常手捧金灿灿的圣旨,徐徐打开,并扯着尖嗓子读道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…”

  这一幕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古代“圣旨”背后的文化故事。圣旨,是皇帝向臣子、或天下宣召的文本,几乎达到了无可删减、字无疏漏的境界。

  另外,作者考证之后发现,现在影视剧里的“圣旨”其实写的都是错了,并且太监们宣旨的时候AS电玩,读的断句也是有误的,到底怎么回事?